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江南·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-JN SPORTS女排很复杂
江南·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-JN SPORTS女排很复杂陈可辛说,电影《夺冠》拍的是时代,通过中国女排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不同时代的面貌。这句话说得很好,但也很空洞,因为时代是复杂的,中国女排也是复杂的。
中国女排不是风格鲜明的个体,也不是冠军荣誉的象征,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,由各色各样的角色构成。从这些不同的角色身上,更能理解中国女排这个系统的全貌。中国女排也并非一路高光,有高峰有低谷,由不同阶段的历程拼接而来。在不同阶段,人们对女排有投入,也有放弃。
有资深女排记者说,拍中国女排不如拍纪录片,去基地里采访一些真实的人,否则容易拍成流水账。要讲述中国女排的历史,一定离不开一个地方,福建漳州基地。那里被称为中国女排的摇篮,《夺冠》的开机仪式就是在基地里完成的。
漳州基地建于1972年,是中国女排第一个训练基地,几代女排队员都在这里经历过魔鬼训练。漳州基地最初的条件极为艰苦,队员们使用的场地是用毛竹盖成的大棚,脚下踩的是细砂、白灰和红土混合成的三合土。在这个场地上翻滚完一个科目,没有人的大腿不被划破。场地不行,器械也没有。当时做力量训练,采用的是一个球员骑在另一个球员脖子上做下蹲训练的方式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上世纪80年代,中国女排从漳州基地腾飞,开启“五连冠”征程。
某种程度上看,漳州基地与中国女排是一种命运共用体的关系。在中国女排受世界瞩目的时候,漳州基地曾被日本排协官员、美国商人所研究,他们称这个地方是奇迹诞生的秘密基地。但到90年代,中国女排遭遇低谷,这个奇迹诞生地也陷入困境。
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称,漳州基地是福建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的基地,人事由省体育局管。建成初期,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,但1995年开始,财政拨款就基本断了。除女排外,漳州基地只能靠接待乒羽等项目比赛和会议的创收来维持。工作人员的工资、福利很难得到保障。漳州基地一直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模样,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解释,这是因为政府对基地的投入少了,拿了冠军给补贴,没有冠军什么都没有。
低谷期中国女排的情况也大抵相似,拿了冠军关注度高,没拿冠军有时经费都很难得到保障。漳州基地中很多场馆是捐赠来的。比如女排使用的“冠军楼”,是员工把原本用来盖职工宿舍的钱捐出来才盖成的。后来加盖的“腾飞馆”,是漳州人民响应“人人为女排捐一元钱”后捐了钱盖出来的。
现在的漳州依然是个不算发达的小城,但中国女排是当下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。今年4月,漳州市的“中国女排娘家”基地项目建设启动了,多地区被征迁改造。项目正在动工中,中国女排再次成了这座城市最亮眼的名片。
电影《夺冠》凸显了中国女排在2008年和2016年两个阶段的表现,但被省略的2003年和2004年同样关键。陈忠和与他打造的黄金一代,是中国女排史上很重要的角色。冯坤、周苏红、杨昊、赵蕊蕊等队员,很多人现在都记得。那两年,可以概括为是一个不被看好的教练和一群不被看好的球员,努力证明自己的过程。
整个90年代,中国女排都处于低谷期。2000年悉尼奥运会,中国女排只获得第五,主教练胡进卸任,做了20多年陪练员的陈忠和接手。他用了一批年轻队员,对国家队进行大换血。而重组后的中国女排,实力同样备受质疑。陈忠和说,当时报纸对他的评价都是一团糟,没有办法,只能拼命做。
陈忠和执教下的中国女排,训练程度狠到了一个新阶段,这时期队员的身体和精神几近崩溃。举个被报道最多的例子,湖南郴州基地的苏仙岭是魔鬼训练场之一,陈忠和要求所有人必须在22分钟内跑完3600级台阶,一人掉队全队重来。队员累到什么程度?进房间躺下就睡着了。陈忠和也说过,他带队的8年时间里,没有给队员放过完整的一天假,他怕成绩不出来,队员会骂,外面会骂。
转折发生在2003年。这一年的女排世界杯上,陈忠和率队打出11战全胜的战绩,时隔17年再次收获世界大赛冠军。周苏红在球队夺冠后说,“人家不看好我们,我们就需要更加努力”。这是当时中国女排和陈忠和共同的心声。这时期的陈忠和回到漳州老家,迎接他的已经换成掌声和鲜花了。
再到2004年的雅典,中国女排收获史上第二枚奥运金牌。与俄罗斯的决赛是公认的中国排球史上的经典战。三局过后,中国女排分1-2落后,第四局比分为21-23,生死一线。陈忠和的手一直放在按钮上,准备随时暂停或换人。中国女排扛住压力,连得4分,25-23扳回一局江南体育。最终,中国女排以分3-2夺冠。比赛结束后,中国女排在哭,俄罗斯女排也在哭,一个因为激动,一个因为不甘。在一些老球迷看来,这场惊天逆转带来的感动甚至超越了里约夺冠,当时很多年轻人也是哭着看完的。
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,都是陈忠和带来的,基本没郎平什么事。陈忠和的自传,也一度在书店里摆得满满当当。有个评价很贴切,郎平是意气风发型的,陈忠和是卧薪尝胆型的,他们都用奥运金牌和11连胜给中国女排都带来了荣耀。但这个关键阶段,这个重要名字,都在电影中被抹去了,无论是为了避免争议还是考虑到故事性,都是一种遗憾。
现在说起中国女排,郎平是必然会谈及的人物,电影《夺冠》中的几个时代故事也是以郎平为主线展开。郎平在球员时期就是国人的偶像,现在是最受欢迎的教练,人们非常相信她,支持她,还会心疼她。但她早期的执教生涯遭受过不少争议,因为缺少了两个条件。
一是要有金牌。郎平曾在1995年担任过中国女排主教练,一上台就要挑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。当时中国女排实力确实不够,上届奥运会中只获第七,是奥运史上最差名次。但在郎平带领下,中国女排先是5战全胜小组出线,之后淘汰德国和俄罗斯,时隔12年冲入奥运决赛江南体育。决赛对手是正处于巅峰期的卫冕冠军古巴队,结果中国女排1-3输了比赛。到了1998年女排世锦赛,中国女排还是以一枚银牌收官。尽管这个阶段中国女排的成绩已经超出预期,但没有金牌奇迹,同年,郎平辞职。
二是要为中国队拿金牌。辞职后,郎平出国执教,先后出任意大利摩德纳女子排球队、意大利诺瓦拉俱乐部和美国女排的主教练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,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和陈忠和手下的中国女排相遇。这场比赛被外界冠以“和平大战”的称号,举国关注,最终中国女排2-3不敌美国女排,被骂得最多的不是陈忠和,而是郎平。
当然这些都在郎平回归中国女排后成了往事,也都如烟飘散。郎平再次站上神坛,中国女排也逐渐成为新国潮。这个阶段的中国女排比以前更科学,也更快乐。队员们不用再经历那样的魔鬼训练,郎平组建了一个复合型教练团队,从美国请来体能师,为每个队员定制了个性化的训练计划,以便她们回到地方队也能科学训练。队员们也不再8年没有一天假期江南体育,朱婷从土耳其打球回来可以先陪父母去旅游一趟。比赛打多了,郎平还会主动带队出海放松。
这也不免让人开始担心下一个问题,郎平是从欧美归来看过世界的人,没有郎平的中国女排,又会是什么样的?
在强调中国女排是时代符号之前,我们首先得了解中国女排生活在怎样的时代里。必须承认的是,在四十多年历程中,中国女排有荣耀的时候,也有苦涩的时候。并且这些荣耀与苦涩的时刻关乎到每个角色。与之对应的时代里,有动人的一面,也有功利的一面。
抽象化、概念化中国女排的行为是不可取的,虽然它们怀抱各种各样的动机与动力。我们欣赏中国女排,也要质问中国女排:将中国女排当作一个系统来看,好的、坏的,遗憾的、自豪的,都是它的一部分。如漳州基地的兴衰发展,中国女排历经各个时代,是时代的一个清晰的横切面。所谓质问,并非贬义,而是想从中国女排身上,找到时代变迁的密码。